站内搜索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项目概况  >>   项目背景

项目由来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等,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保护现有农业资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面积的1/10,但氮肥使用量却占世界总量的1/3。由于氮肥施用过量、利用率过低,每年有超过1500万t的废氮流失到了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施用的氮肥中约有一半挥发,以N2O气体形式逸失到空气里(目前中国农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产生的N2O气体逸失量约占世界的1/3),氮肥的气态损失成为温室气体影响了气候变化。目前,我国农药的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40%。过量施肥和施用农药增加了生产成本,不仅对环境造成损害,而且导致了在食品中的有害残留,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了农民收益。
  为减轻牲畜引发的面源污染,2006年由全球环境基金资助的东亚牲畜废弃物管理项目正式启动,参与国包括了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三个牲畜生产国中国、泰国和越南。此项目主要目标是减少与广东省、泰国、越南相关的所选流域随着畜牧生产的急速增长而导致当地乃至全球环境的负面影响。重点是减少缘于畜牧生产、基于土壤污染而引致的对南中国海的国际水域污染。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向流域周边沿海地区的推广和扩展,一方面减少基于土壤、缘于畜牧生产的污染负效应,另一方面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气候变化等产生积极的全球效益。中国项目实施地点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河源市东源和连平县。经过5年的实施,项目猪场通过建设大型沼气工程,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做到了将治理污染与能源开发和肥料利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牲畜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因此,广东在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也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认可。
  基于上述赠款项目的顺利实施,经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批准,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于2011年8月列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12-2014财年备选项目规划(发改外资〔2011〕1915号)。本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主线,通过在省内筛选项目示范区域来进行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和牲畜废弃物管理的示范,减少目标农业污染源对水体污染影响,有利于“十二五”农业污染减排目标的完成,改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广东省属于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经济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但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不仅直接影响了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环境质量,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并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造成了威胁。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为畜禽粪污、化肥、农药、秸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田尾水等农业废弃物,全省COD(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中农业污染源分别占据总排放量的31.7%和24.9%。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产业COD排放量占农业总排放量的81.29%,氨氮排放量占农业总排放量的93.79%。在畜牧产业的排放量中,养猪行业COD排放量占据61.77%,氨氮排放量占90.55%。
  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危害主要包括:(1)水体功能受危害,重大流域供水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受到影响。早在2008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就指出,珠江三角洲、东江、韩江及粤东诸河、粤西诸河等重大流域的部分支流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体主要污染物有总氮、总磷和氨氮,农业面源污染是重要原因。(2)危害农田土壤环境,影响土地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利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土壤有害物质超标和土壤结构遭受破坏。(3)危害农村生态环境,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农村脏、乱、差,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4)威胁农村饮用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已经对上千万城乡人口的饮用水质量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过量和不合理的养分投入也引起作物生理性病害和虫害加重,农药用量增加,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时有发生,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对人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时至今天,广东境内各流域水质情况仍不乐观。尤其是珠江三角洲流域以及粤东诸河流域,Ⅳ-劣Ⅴ类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48.7%和67.1%。

广东省节能减排规划背景  

  进入21世纪,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广东省结合实际,制定了《广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粤府办〔2012〕14号),随后又出台了《广东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粤府办〔2012〕42号),目标是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坚持强化责任、健全法制、完善政策、加强监管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强化工程措施、加强管理引导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显著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促进减排任务的完成。